记者见证疫情之下肉品保供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一块猪肉的七小时旅程
(新闻来源:新华日报)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保障肉品供应也是一场战“疫”。记者直击“一块肉”从物流配供中心到百姓餐桌的“旅程”,见证疫情之下肉品保供背后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
4时,肉品装车
24日凌晨4时,城市仍在沉睡。苏食南京物流配供中心的车间灯火通明,繁忙有序,3辆淮安大仓的冷链车驶入厂区。
“白条和已分装好的猪肉停靠各自卸货区月台,请核实。”“检查完毕,下货,消杀。”话音刚落,只见十多名员工分头行动,一边把白条推进冷库,另一边通过手动液压叉车把一筐筐已分装好的猪肉送至临时存放区。
同时,装货月台7号门,搬运工人正在紧锣密鼓上货。57岁的袁振高是这支搬运队伍中年纪最大的,20分钟不到,他就与另外两名同事搬完30筐一板的货,一整套动作干净利索。
经过1个多小时奋战,当日的70吨肉品完成装车,将被分发至各大学校、商超等地。
“每天除了完成市场供应,还需保供封控小区。”苏食南京配送中心经理仓天伟介绍,3月10日起,公司向南京市江宁区、秦淮区和鼓楼区封控小区居家隔离的居民提供部分生活物资。“接到通知后,我们立即启动市场保供应急预案,全员参与保供任务,每天人均加班近5小时,保质保量准时送达。”
在封控小区保供肉品包装车间,1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分成4组作业,1组5人负责打包袋开口,其他3组各10人负责将肉品分装好放入筐内。“每天打包次日的量,放置临时存放车间,最早班车4时就开始发货。厂里一天3个班次,24小时运转。”仓天伟说,保供肉品种类丰富,包括带皮腿肉、切块排骨、切块猪爪、三黄鸡、牛肉等18个品种。
在做好人员疫情防护的同时,苏食南京配送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整体环境的消杀工作,每2小时使用消毒液对配货间和月台消毒一次。同时,用稀释后的消毒液对装货筐进行冲洗,并用消毒后的毛巾将其擦干,最大程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目前,针对疫情保供,苏食南京公司配送中心最大日配送量达55吨,日平均配送量约为30吨。
6时,配送到位
几辆冷链车早早地停在物流配供中心装货月台,5时许,肉品上货完毕,准备发往江宁区文靖路和金盛路的苏果苏食店。“发车后一小时就能到门店。送货车辆每出车一次都会进行消毒,并做好相应的消毒记录。”驾驶员于传军说。
两小时后,于传军又出现在厂区内,这一批货是发往江宁区作厂馨苑北苑封控小区的保供肉品。“144份2公斤腿肉装完,1307份1公斤腿肉装完,还差100份光鸭……”于传军一手拿着对货单,一边用笔划掉已装车的肉品份数。他说,每次发车前,还要对每筐肉品进行抽样检测,主要检查肉品温度是否低于7摄氏度,检测合格才会被送走。配货、验货、装车……9时,包括于传军的车在内的6辆配送车陆续驶向封控小区。
运输路线的规划,关系到货物能否准时送达。“每天下午接到次日订单后,会与驾驶员小组进行人员分配、点位布置的讨论。”仓天伟说,超出运输能力的还需立即调度其他车辆进行配送。
11时20分,于传军的车停靠在指定区域。“送到统一配送点后,先找联系人,再找现场负责人安排送货顺序,驾驶员核对好每个小区的数量并把送货单交给对方签字,所有周转筐必须全部带回消毒。”他说。
因封控区志愿者需要上门送肉,周转筐使用完毕后回收,没有准确时间点,于传军回到物流中心,已是晚上7时多。“最晚的一次等到次日凌晨2时多才回来,休息一小时再出发送货。”
11时,鲜肉销完
“大概还有15分钟我就到了。”24日5时55分,江宁区文靖路苏果超市苏食专柜组长邹有改接到运送肉品的冷链车驾驶员电话后,立即拿上推车,赶往超市收货处。
6时35分,检货员核对好当日进货量、猪肉产地等信息后,邹有改也开始一天的忙碌。“这段时间,我们和司机都是不见面的,统一在收货处拿货。”她一边介绍,一边麻利地将前腿肉、后腿肉、五花肉进行分割,并对货柜等进行全面消杀。
8时,超市开始营业,柜面上的肉品,已经摆放整齐。
“平时我们一天营业额约4000元,但疫情发生后,高峰期一天能卖掉约1万元。有时忙起来,一个上午都顾不上喝水。”邹有改告诉记者,3月10日当天,附近的金宝东城菜市场被封控,超市里都是排着队买肉的市民。
附近居民王阿姨告诉记者,买肉一定要赶在10时之前,有时候中午来,这里的肉都卖得差不多了。“我一次会买一个星期的量,少出来走动。”
线下销售火爆,线上订单也成倍增加。“顾客在各大平台下单后,我负责装好袋,然后由超市拣货员将肉送到门口,交给外卖小哥。”
11时,肉品基本销售一空,邹有改盘点着冰柜里仅存的肉,开始与车间确定明天的订单。